
3月15日,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50余名师生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站。本次活动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新闻界》)、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主办,四川报业博物馆承办,特邀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荣休教授王绿萍出席并带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学实践大讲堂第一讲。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副院长操慧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朱至刚教授、贺碧霄副教授、姜英副教授、新闻教研室主任刘娜副教授、骆世查副研究员、辅导员雷子慧老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与副主任、副总编辑杨国庆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部分新进记者编辑和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研究生、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合影留念
四川报业博物馆由一座老建筑“焕新”而来,馆内分为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两大展厅及《烟火巴蜀》主题影像展区,展示了四川报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影像资料、采编用具、印刷设施设备等360多件。




四川报业博物馆部分展品
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从参观四川报业博物馆拉开帷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院师生沉浸于馆内展览,他们通过讲解了解四川报业70余年岁月的发展历程,体悟四川报人的精神气质,感受巴蜀大地的人间烟火与时代发展的辉煌成就。透过一张张报纸原版,师生们追溯中国、四川报业的历史起源,回顾川报人定格巴蜀百态、深入民生基层的职业初心。参观中,通过博物馆内的智能交互设施,师生们亲身体验文化报道,直观感受到多元生动的新媒体技术。
从抗战时期的《四川日报》,到改革开放后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川青年报》《少年百科知识报》等,再到新时代的融媒精品,展览生动展现了四川报业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向师生们展示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到“智与云”的传媒发展变迁路径。



听四川报业博物馆讲解员讲解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拓印《四川日报》创刊号和“福”字图,在纸墨气息中感受早期报纸印刷出版流程及工艺。创刊号是报刊的总第一期,是报社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也是每一份报刊的“出生证明”。据四川报业博物馆馆长介绍,为了筹备这次活动,专门对四川报业博物馆的logo做了开模,并请来四川博物院的拓印专家进行指导,“这样大家可以亲身体验到报业在早期铅与火的时代的生产状态,从中感受现在媒体发展的时代变迁”。



学院师生体验拓印

四川报业博物馆副馆长熊丽介绍拓印活动
年逾八旬的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荣休教授王绿萍,作为特邀主讲嘉宾,以深耕四川新闻史研究40余年的亲身体会,为学院师生们带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实践大讲堂的第一讲“四川新闻史脉络及治学心得”,并向四川报业博物馆捐赠自己的三本专著《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四川近代新闻史》《甲辰〈重庆日报〉百年祭》。她先向大家介绍了新闻史研究的不同时期阶段,结合自身写作《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的经验厘清四川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她提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新闻史的泰斗方汉奇教授曾到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新闻系演讲时说,四川的新闻史料非常丰富,像一座宝山等待人们去发掘。这句话对她影响颇深,更加坚定了她研究四川地方新闻史的决心。“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去发掘,不去探讨,不去研究呢?”

王绿萍教授向四川报业博物馆捐赠专著
王绿萍教授表示,做新闻史研究要具备“一静一动”两种精神。“静”是坐得住冷板凳,要有查阅海量资料、经得住寂寞的耐心和耐力;“动”是要动起来、走出去,走出图书馆、档案馆,到更广泛的范围里面去搜集一手新闻史料。她认为,研究新闻史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将新闻史的研究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能孤立地研究新闻史,否则就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为撰写《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王绿萍教授走遍了四川全省各地累计8000余公里,查阅报刊6000多种,通过搜寻翻阅大量四川各地的相关书籍、回忆录等,广泛地了解四川的历史、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领域的知识及发展动态,为其日后的新闻史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她将此研究准备的过程比喻为“这是我个人的一次长征”,期间经历过诈骗、抢劫,经历过疾病、饥饿、寒冷和闭门羹,也遇到过很多好人。“虽然这些经历已过去30余年,但在我的脑海中依旧非常清晰,回忆起来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王绿萍教授分享新闻史研究经历与心得
王绿萍教授将这一段难忘又幸福的经历总结在《新闻史研究一得录: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一文中。她认为,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到最终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她强调,新闻史研究没有近路可以抄,只能苦干和实干。在四川新闻史研究的道路上艰苦求索40余年,她表示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已经“把新闻史当成自己的老师”。她常在写作中与书中的新闻人物对话,体悟他们办报的艰难及心路历程,与新闻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讲座最后,参会师生就自己的听讲感受与王绿萍教授交流探讨。操慧教授总结并鼓励师生们,寻找到自己在实践和学术研究中的真爱,“打好基础,围绕着它像锥子一样扎根,纵深地扩展下去,终将有所收获”。

王绿萍教授与操慧教授对谈

王绿萍教授与朱至刚教授交流

王绿萍教授与《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交流
活动尾声,参与此次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师生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大家余兴未减,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新闻教研室主任刘娜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新闻系的青年教师,能够聆听本系88岁高龄的荣休教授王绿萍老师现身讲述一生的治学经历与方法是莫大的荣幸,她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川大新闻人的开拓精神与不屈信念。“王绿萍教授不仅是川大新闻系筹创时期的首批教师,奠定了学院新闻史教育与研究的基础,也是四川新闻史研究的拓荒者,”刘娜副教授诚挚地说,“王老师真诚又精彩的分享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感念前辈师长毕生奉献的同时,我亦感受到将川大新闻教育的精神与传统持续投入到教研实践中的责任。”
beat365官方网站手机版的博士生高敬说道:“王绿萍教授讲述40余年的四川新闻史研究工作,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谈到只有把业务弄通、学透,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给予我今后学习研究深深的启迪。我们正处于通往科研工作的路上,也应当不畏困难,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一手资料,从中找到真学问、学会创新。”
2023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张龙赫表示,通过展区报纸的展览可以看到中国报人的初心和努力,作为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我们应传承。三星堆部分展区的触屏互动装置和《烟火巴蜀》影像展也令他印象深刻,“我本身不是成都人,通过照片了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川人如何生活、娱乐,让我觉得生动形象,收获颇丰”。
2021级新闻学本科生莫静柔感叹道,在参观中了解到四川报业发展的历史,也认识了一些著名的报人,在活动中她真切感受到四川报业实践的鲜活以及自己与报业间的联结,“报纸不再只是一个静态的符号”。拓印的活动让她感觉十分有趣,不仅具有很好的寓意,也让师生们了解到一项技艺的流变。
本次参观与主题讲座是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后续还将开展系列校媒共建共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学的活动。
采写|高冉、王卓颖、田雪韵、赵婧轩
摄影|王卓颖、高冉、赵婧轩、田雪韵
责编|刘娜
审核|操慧